在使用食品级加成型硅胶时,偶尔会遇到硅胶无法正常固化或固化不完全的现象,业内通常称之为“硅胶中毒”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生产效率,也可能造成材料浪费。那么,导致加成型硅胶“中毒”失效的原因有哪些?又该如何应对?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。
一、硅胶“中毒”不固化的主要原因
配比误差: 操作中计量工具不精准或人为疏忽,导致A、B组分混合比例错误。
材料失效:
硅胶已接近或超过储存保质期。
储存条件不当(如高温、高湿、光照),导致催化剂失活或性能下降。
环境污染物干扰:
环境中存在含氮(N)、磷(P)、硫(S)的有机化合物。
存在含炔烃、多乙烯基的化合物。
接触含铅(Pb)、砷(As)、汞(Hg)、锡(Sn)等元素的离子性化合物。这些物质达到一定浓度会严重抑制硅胶的固化反应。
接触不相容物质: 操作过程中混入或接触到:
UV树脂、光敏树脂
聚氨酯(PU)、环氧树脂(EP)
不饱和聚酯(UPR)
缩合型室温硫化(RTV)硅胶
油泥、蜡等
固化条件不足: 环境温度过低或固化时间过短,未能满足硅胶完全固化的要求。
接触面污染: 被接触的模具或产品表面残留有:
松香助焊剂
含增塑剂(如邻苯二甲酸酯类)的绝缘塑料(如PVC)
这些残留物会在接触区域导致局部不固化或固化不良。
二、解决“中毒”不固化的应对措施
精确配比: 使用高精度计量工具(如电子秤),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A:B比例进行称量混合,避免人为误差。
工具清洁: 确保所有接触硅胶的容器、搅拌棒等工具彻底清洁干燥。强烈推荐使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,避免使用可能残留污染物的塑料容器。
充分搅拌: 将A、B组分混合后,充分搅拌至颜色、质地完全均匀,确保催化剂均匀分散。
使用新鲜材料:
在硅胶标注的保质期内使用。
优先使用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(最佳使用期内)。
严格按照要求储存(阴凉、干燥、避光)。
控制环境与固化条件:
注意操作环境的温湿度(参考产品说明)。
若环境温度过低,务必采用加热方式辅助固化(如烘箱),并保证足够的固化时间。
严格隔离不相容物质:
操作区域务必与UV树脂、光敏树脂、PU、EP、UPR、缩合型RTV硅胶、油泥等物料隔离。
使用专用的工具和操作台面,避免交叉污染。
清洁接触表面: 在灌胶前,彻底清洁并干燥模具或产品表面,确保无松香助焊剂、脱模剂残留,并避免与含增塑剂的不相容塑料直接接触。
总结:
预防食品级加成型硅胶“中毒”的关键在于精确操作、环境清洁、物料隔离和使用新鲜合规的材料。一旦发生不固化现象,应首先排查上述原因,并采取针对性措施。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使用建议,能有效避免“中毒”问题,确保硅胶制品质量稳定可靠。
本文是管理员在2025-07-03 13:46:16时原创内容整理展示。感谢您的阅读。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首页底部找到留言板或邮箱,给我们发送消息,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。
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,您需要联系Ta,请点击这里查看Ta的联系方式。
特别声明:本页内容为平台用户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